“弋”这个汉字,拼音为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本义是木桩。随后,这个字引申出了更多的含义,如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在《说文解字》中,对“弋”字的解释是“橜也,象析木衺锐著形”,意指一种尖锐的木棒形状。此外,“弋”字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劝令之词的用法,如西周金文中的“弋(式)休则尚”。
在《汉典》中,“弋”的基本解释包括用带绳子的箭射鸟,以及作为一个姓氏。其英语翻译包括catch、arrest和shoot with bow,显示了其多方面的含义。此外,“弋”在德语中可解释为“Radikal, Pfeil mit Schnur (an der man ihn zurückziehen kann)”,即带有绳子的箭。
“弋”字的部首是弋,总笔画数为3。其五笔编码为AGNY(86版)、AYI(98版),仓颉编码为IP,四角号码为43000,Unicode码为U 5F0B。这些信息为我们理解和使用这个汉字提供了方便。
“弋”字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的含义和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汉字文化宝库中一个值得探究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