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起敬的定义
肃然起敬(拼音:sù rán qǐ jìng)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指恭敬的样子,起敬指产生尊敬的心情。该成语含褒义,表达因受感动而钦佩恭敬的情感状态。
出处与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记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于庐山讲学时,虽年迈仍讲论不辍。见弟子怠惰,以"桑榆之光,理无远照"自喻晚年,以"朝阳之晖,与时并明"勉励弟子。慧远执经登座诵读时,"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后世由此演变成语"肃然起敬"。
字形与读音规范
- 肃(sù):聿部,8画,含恭敬、严正之义
- 然(rán):灬部,12画,不可误读为"yán"
- 起(qǐ):走部,10画,表产生、兴起
- 敬(jìng):攵部,13画,不可误写为"静"
用法与范例
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作谓语、定语。
古代用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
清《聊斋志异》:"入殿瞻仰神猴……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惰容"。
现代用例:
国旗仪式中,参与者肃然起敬行注目礼。
听闻英烈事迹,众人对其气概肃然起敬。
语言对比
- 近义词:肃然生敬、奉若神明、竦然起敬
- 反义词:不屑一顾、恨之入骨、漠然置之
- 英语:feel deep veneration for
- 日语:粛然として襟を正す
文化内涵
体现中国传统对德行与精神的崇敬,强调因内在品质触发的自发敬意。区别于权力威慑的恭敬,核心是道德感召力。
适用于学术、宗教、仪式及英雄叙事场景,如:"对舍己救人的教师,听众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