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定义
先妣(xiān bǐ)指已故的母亲。汉语传统称谓词,专用于亡母。先祖之母的古称,见于祭祀文献。《周礼·春官·大司乐》明确记载:“以享先妣”,郑玄注:“先妣,姜嫄也。是周之先母也。”
词源构成
先:时间或次序在前,引申为对逝者的尊称。妣:原指母亲,后特指亡母(《礼记·曲礼》:“死曰妣”)。二字组合强化对亡母的追思与敬重。
使用规范
- 墓碑铭文:与“先考”(亡父)对应使用,如“先妣李太夫人”。
- 称谓条件:需符合“上无长辈、下有子孙”方可称“显妣”,否则用“先妣”。
- 礼俗差异:部分地域规定双亲俱亡用“显”,一方在世用“先”。
文化内涵
承载孝道伦理与家族传承。儒家丧礼中禁止称“亡母”,须用“先妣”以示尊重。“如丧考妣”成语印证其情感重量(《尚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
文献用例
- 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尝一至”“先妣抚之”。
- 韩愈墓志铭:“公先妣,渤海李氏,赠渤海郡太君”。
- 《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
相关词汇体系
先考:亡父。妣考:亡母与亡父合称。显妣:德高亡母的誉称。
现代应用
限于碑文、祭文及学术文本。口语中基本被“先母”“亡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