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定义与基本规则
入伏标志着三伏天的开始。"伏"指阴气受阳气压制藏伏地下,也代表宜静伏避暑的气候特征。传统采用干支纪日法结合节气确定入伏时间,核心规则为"夏至三庚便数伏"——从夏至日起计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
干支纪日与庚日推算
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天干为"庚"的日期(如庚子、庚寅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日循环一次,故庚日周期固定为10天。夏至日期公历浮动(约6月21日-22日),导致入伏日每年不同。
三伏完整结构计算
-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持续10天
-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时长10天或20天
-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固定10天
中伏时长取决于夏至至立秋间的庚日数量:若期间含4个庚日,中伏10天;含5个庚日则中伏20天。
2025年入伏实例
- 夏至日:6月21日(辛酉日)
- 第一庚日:6月30日(庚午日)
- 第二庚日:7月10日(庚辰日)
- 第三庚日(入伏):7月20日(庚寅日)
- 末伏起始:立秋(8月7日)后首庚日8月9日(庚戌日)
三伏总时长30天(7月20日-8月18日),为近十年首次打破40天惯例。
特殊历法与气候关联
2025年农历闰六月,农谚警示"一年两六月,伏天晒死牛",预示高温持久性强。因入伏日晚(7月20日),农谚"晚入伏热得跳"反映地表积热多,高温强度可能增大。
防暑养生要点
- 空调温度≥26℃,温差勿超8℃
- 补钾饮品:热茶、三豆汤(赤小豆/绿豆/黑豆)
- 忌急饮冰水、冷风直吹、凉水冲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