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凛冽的意思

基本释义

朔风凛冽(拼音:shuò fēng lǐn liè)指极为寒冷的北风。其中:

朔风凛冽的意思

  •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朔”特指北方;
  • “凛冽”:寒冷刺骨的状态,形容低温与风势的猛烈。

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学作品。白朴《双调·乔木查》中明确使用:“不觉的冰澌结,彤云布,朔风凛冽。乱扑吟窗,谢女堪题,柳絮飞玉砌。” 宋代盛烈《朔风》诗亦见类似表述:“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 此词长期沿用,核心语义未变。

用法与例句

主要用于描写严寒的冬季景象,强调风的物理特性与人的体感:

  • 自然场景描写:“时逢仲冬,彤云密布,朔风凛冽,纷纷洋洋下一天好大雪。”
  • 比喻情感或环境:“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 反衬温暖:“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寒风凛冽、寒风刺骨、北风呼啸;
  • 反义词:和风拂面、暖风熏人、春风和煦(依据语义逻辑推演)。

文化内涵

承载中国文学对严酷环境的意象化表达。苏颂《和仲巽过度云岭》以“朔风增凛冽,寒日减清晖”烘托戍边者的艰辛;盛烈《朔风》借“冰花结砚池”暗喻寒苦对日常的侵蚀。该词兼具自然描写与情感隐喻的双重功能。

汉语中“朔风凛冽”的语义凝固性极强。其构成语素“朔”“凛冽”均含寒冷属性,组合后语义叠加,强化了严寒的典型性。作为气候类成语,至今仍高频用于文学与口语。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