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汉语词汇,拼音rén yì。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儒家核心伦理范畴。《礼记·曲礼上》明确“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奠定其伦理基石。战国孟子深化此概念,汉儒董仲舒将其推为传统道德最高准则。宋代以降,经理学家阐发,仁义演变为传统道德代称,常与“道德”并称“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五常”。
思想内核
仁的本质是施恩及物。《礼记》孔颖达疏定义“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孟子揭示其心理根源:“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将自然的不忍之心升华为普遍情感即仁。“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将对具体行为的善恶判断扩展为普遍原则即义。道家《道德经》另立视角:“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将仁置于“道”“德”之下,区别于世俗之慈,强调其非刻意而为的自然属性。
实践表现
仁义贯通于日用伦常:围三缺一是战场之仁;穷寇莫追是克制的仁;有理让三分是处事的仁。惩恶扬善是义;盗亦有道是底线之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普世之义。方言中引申为性情温顺善良,如魏巍笔下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样地仁义”,洪深剧中人物立志做“仁义之人”。
历史辩争
孔伋提出“仁义即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尔虞我诈,此乃最大不利”。孟子对梁惠王则直言“亦有仁义而已矣”,讳谈利益。司马光指出二者本质一致:唯仁者方知仁义即大利,孟子因对象而异其辞。
精神修炼
达至仁义需内在超越:充无欲害人之心破除利益对仁的遮蔽;充无穿窬之心消除狡诈以近义。儒家“慎独”功夫——独处时仍约束心念——被视为通达仁义的关键路径。
仁义非抽象教条。它存活于流浪狗获救的火腿肠,更需显现在对父母的一句温言;它要求人捡起路边百元钞时不起贪念,更要求权力者不以诈力践踏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