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意思

核心含义

悄悄(qiāo qiāo)指声音低微、不声不响。多形容动作轻缓、寂静或行为隐秘,含“小声地”“偷偷地”之意。

现代汉语中,其核心义项分两类:

  • 寂静无声:如“悄悄离开”,强调环境或行为的低微声响;
  • 隐秘行动:如“他悄悄地说”,侧重动作的谨慎与规避注意。

历史演变

词义自先秦至今经历显著扩展:

  • 先秦至汉忧愁貌。《诗经·邶风·柏舟》载“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表内心忧戚。汉蔡邕碑文延续此意,“忧愠悄悄”形容神色愁苦;
  • 唐代寂静义兴起。白居易诗“悄悄复悄悄,城隅隐林杪”写夜色沉静。韩愈“悄悄深夜语”初显轻声动作之意;
  • 宋元明清隐秘行动义普及。《水浒传》中“悄悄地出战”表军事偷袭。《儒林外史》“悄悄写了书子”强调私下传递信息;
  • 特殊义项:元代乃贤以“寒悄悄”形容春寒料峭,属语境化衍生。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两类用法占主导:

  • 环境静默:如“满园悄悄无声”(俞平伯);
  • 行为隐秘:如“悄悄走进来”(梁斌)。

古义“忧愁”仅存于仿古文体或特定诗词引用。

语言特征

结构:叠词形式(AA式),强化状态持续性。

语法功能:作状语修饰动词,如“部队悄悄出村”。

跨语言对照

  • 英语:quietly, on the quiet;
  • 德语:heimlich;
  • 法语:furtivement, sans bruit。

跨文化视角

文学表现:古典诗词借“悄悄”营造孤寂氛围,如张玉娘“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近义词分化

  • 悄然”多含情感色彩(如忧愁、悲伤);
  • 静静”仅表物理安静。

该词从《诗经》的忧愁本义,经唐代声音描述转向,最终定型为现代汉语的静默与隐秘双核语义结构。语义变迁反映汉语从情感表达到行为描写的功能扩展。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