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鼋"的汉语拼音为yuán,阳平声调(第二声)。该字部首为"黾",总笔画数为12画,结构为上下组合。繁体形态写作"鼋",属生僻字范畴,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动物学特征
鼋指代鳖科大型爬行动物(Pelochelys cantorii),外形特征包括:背甲近圆形呈暗绿色,头部具细鳞,吻部短钝。成年体长可超1米,体重达100公斤,属现存体型最大的淡水龟鳖类之一。栖息于江河、湖泊深层水域,以鱼虾、水生植物为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曾有广泛分布。
文化象征
古代典籍中,鼋与龙、麒麟并列祥瑞图腾。《左传》载"鼋鼍为梁",描述周穆王以巨鼋连接渡河的神话。寺庙碑座常见鼋形雕刻,象征负重与长寿。民俗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遁身巨鼋腹内的情节强化其神秘属性。
保护现状
因栖息地破坏及过度捕杀,野生鼋种群濒临灭绝。2002年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极危(CR)等级。江苏苏州建立鼋保护区,人工繁育项目已实现子三代繁殖。2021年浙江瓯江流域发现幼体群,显示局部生态恢复可能。
使用示例
词语"鼋鼍"(yuán tuó)泛指大型水生爬行动物,如《墨子·公输》:"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成语"鼋鸣鳖应"喻声气相通、相互呼应。现代生物学文献统一采用yuán为规范读音,方言中偶存"yuàn"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