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这个词是古代故事里的典故,流传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出自于《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据说秦始皇即位后,统一思想,采用法家思想,要求群臣必须按照国家意志行事,不能私自发表意见。时有一位名叫廉颇的大将军,他曾《齐国策》中说过:“东海之滨,非齐则会;南山之阳,不肯而已。”不料,秦始皇非常不满廉颇的这番话,于是他安排了一道试金石的难题,让群臣去搏命,考验他们是否能敬服君王。难题是:图中所饮非马也,所伐非树也,何也?求其对一答.。
而当时,有人依然敢于说实话,属臣单知道,于是,他提出“所饮者是鹿,所伐者是树。这是一道用物词来构思难题的问题,大意是“不以实物命名,用生动的细节来描述”,也就是说,秦始皇刻意混淆了相关概念的界限,只为考验群臣的忠诚度。故事虽然年代久远,却让人深刻感受到“指鹿为马”的荒谬,它折射出了历史的封建腐朽和暴虐。
如今,这个词又被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些舆论被篡改,有些事实被歪曲,因此会有人无视现实,将矛盾颠倒,撒谎立场,使事实失去了真实性。例如,近年来一些医疗乱象突出,可是在部分医疗从业人员的言语中,却常常发现类似“是病人的问题”的说法。明明巨大矛盾显而易见,却选择逃避甚至否认,这种行为就是“指鹿为马”的表现。
故事中的“指鹿为马”荒谬,现实中的“指鹿为马”让人无语。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尤其现在,假新闻层出不穷,更需要有人指出真相,还原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