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又称春游或郊游,是指在清明节左右到户外游玩的一种传统习俗。其拼音为[tà qīng],这个词语描述了春天到郊外散步游玩的活动。踏青的具体日期因地区而异,但多数与清明时节相关。
踏青的习俗源于远古农耕时期的迎春仪式,早在西周时期,迎春郊游已成为一种礼制。先秦时期,齐、鲁、楚等国家已有春日出游的传统。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有关,上巳节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的节日。
踏青活动包括祭祀地神、春神,以及女性的生育神,以祈求农业丰收和子嗣繁衍。踏青时,男女青年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如歌舞、放纵和求偶。此外,踏青还可能包括其他活动,如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
清明节,亦称踏青节,是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包括扫墓祭祖、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和放风筝等,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对先人的怀念,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踏青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习俗,体现了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更是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