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读音guò yóu bù jí,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先进》。成语的原义是做事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形容事情要适得其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做事要适度,过分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
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成语告诫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好度,不可做得过分或不足,而是应该保持适度和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过犹不及也常用于警示过度与不足带来的负面后果。例如,在健康领域,最新研究显示,运动量过少和过多都会导致加速衰老,体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此外,过犹不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教育子女时,严格管理与过度溺爱都可能造成孩子的不健康发展;在制定政策时,拖沓敷衍和矫枉过正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过犹不及作为一则经典的汉语成语,提醒人们在行事处世中要追求适度和平衡,避免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