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露,汉语词语,拼音为biǎo lù,动词。核心含义指内在情感、思想或状态的自然流露或主动显示。该词强调从内而外的显现过程,通常体现为表情、语言、行为等外在形式。
词源与历史用例
汉代应劭《风俗通》最早记录该词:“因倾卧,厥形悉表露”,描述身体状态的显露。晋代嵇康《释私论》中“表露心识”指向思想意识的公开。现代作家范长江在《陕北之行》中用于描述生理特征的外显:“发根清晰表露在外”。
语义特征与语法功能
对象范畴:抽象事物为主(如情感、态度、意图),较少用于具体物体。行为性质:多指无意间的自然显现,区别于刻意展示。句法结构:
- 作谓语:需带宾语或补语(例:“表露心迹”“表露在脸上”)
- 作定语:构成“表露 的 名词”结构(例:“表露的神情”)
近义与反义系统
近义词群:流露、显露、吐露、呈现。语义差异:
- “流露”更强调无意识性
- “显露”含主动意味且适用具体事物
常见误用辨析
误例1:“反复表露自己能力”——应替换为“展示”或“证明”(“表露”非主动宣传行为)。误例2:“表露缺陷”——应替换为“暴露”(“缺陷”不属情感范畴)。
跨语言对应
英语:show/reveal(例:reveal one's feelings)。法语:démontrer/extérioriser。
社会应用实例
情感表达:“喜怒哀乐在脸上表露”(生理反应的无意识传递)。文学描写:“残阳表露哀愁”(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投射)。交际禁忌:“侍女不敢表露悲伤”(社会规范对情绪外显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