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与基本含义
扶苏(拼音:fú sū),亦作“扶胥”。其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 植物属性:指特定树种。《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毛传释为“扶胥,小木也”,马瑞辰《通释》引《尔雅·释木》“辅,小木”印证,指出“扶”“辅”声义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则称“辅”。
- 军事器械:特指古代兵车藩盾。《周礼·夏官·司戈盾》郑玄注:“藩盾,如今之扶苏”,孙诒让《正义》释为车载防御装置,行军时展开,停驻时收起,功能为“蔽左右,前后拒守”。
- 动词属性:表“扶助”义。陶弘景《华阳颂》“七元乃扶胥”即用此意。
《诗经》中的文学意象
“山有扶苏”出自《郑风》,传统解读存在分歧:
- 《毛诗序》视作政治讽喻诗,刺郑昭公忽拒娶文姜致国乱,诗中“子都”“狂且”对比喻美丑杂陈。
- 汉代经学强调其“所美非美”的辩证性,主张环境优劣皆存美丑,需明辨真伪。
- 部分学者归为郑国情诗,“扶苏”“荷华”为起兴意象,男女戏谑之辞。
秦始皇长子:历史人物符号
嬴扶苏(?—前210年),秦始皇长子。其名源《诗经》,承载政治期望:
- 命名意图:取“枝叶茂盛”的植物本义,寄寓国祚绵长;借诗中“辨美丑”隐喻治国需明察。
- 政治命运:反对坑杀儒生,谏言“天下未定,重刑恐致乱”,触怒始皇,贬至上郡监蒙恬军。沙丘之变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迫其自尽。
- 历史评价:司马迁评“为人仁”,民间视其为仁德象征。陈胜起义假托“公子扶苏”之名号召反秦,印证其民心影响力。
文化影响与象征
“公子扶苏”称谓体现先秦宗法制度:“公子”为诸侯之子通称,如公子小白、公子纠。其悲剧命运成为仁德理想受挫的文化符号,文学创作中常与“暴秦”形成伦理对照。名字的多重含义——植物生命力、军事防御功能、政治伦理隐喻——共同构建其在汉语中的复合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