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 寒食节为何被取消?

清明节前三天,人们吃寒食、踏青、扫墓,缅怀祭奠先人。而早在唐朝时期,清风寒食节就已有了其独特的由来。

据传,寒食节是起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是为了纪念楚怀王的大夫介休,介休因为一时得罪了国君,不得不逃亡道上,在一座城门相遇的两个人中,不管你是否是自己的故交或者宿敌,都均表示了善意,给予了一些食品,帮助它度过难关,体现了大家对于人性仁爱的追求。

后来,介休终于回到了都城,为了答谢帮助他的人们,他决定在这一天以每年的清明节为寒食之日,在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以示悼念和纪念。

唐朝时,这个传统被继承下来,当时人们将现有的“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因为寒食里面的“寒”字,给人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但是到了宋代,寒食节遭到了废止。因为清明节即是古代“寒食节”的原则一如既往,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往往会把寒食节与清明节通称,一门心思地进行清明踏青扫墓的祭祀。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与寒食节这个传统已经疏离了。但是我们不妨在清明的时候,遵循先人制定的这个传统,走一走墓地,看一看大自然,缅怀已故亲人,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一假,体味人生。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