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晋书·王献之传》。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成语故事讲述的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年幼时观看门生玩骰子,随口评论了一句,门生则笑称他“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这个故事说明了即使是聪明如王献之,也有见识狭小的时候。
管中窥豹常用于形容那些只了解事物表面或局部的人,他们的视野狭窄,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明·魏良弼在《与欧南野》中写道:“管中窥豹,虽不见斑,自凭花眼,妄自把玩。” 清·刘墉在《学书偶成三十首》诗中也提到:“总角涂鸦弄笔狂,管中窥豹莫评量。”
此外,管中窥豹还有其他表达形式,如“管窥虎豹”和“以管窥豹”。宋·庄绰《鸡肋编》卷上:“《魏志》注:建安八年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豹!’”
管中窥豹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要避免片面和狭隘,力求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