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源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汉语成语,意为磨利兵器,喂饱战马,用以形容做好战斗准备,也比喻事前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成语联合式结构,在句子中常作谓语使用,如“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成语背后的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大臣烛之武巧妙外交,成功说服秦国退兵,并留下杞子等将领协助守城。后续的发展中,杞子密谋秦国再次进攻郑国,但被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揭露,从而阻止了一场可能的战争。
厉兵秣马不仅限于军事准备,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准备工作。如考试前的复习、比赛前的训练,乃至企业为迎接市场挑战而做的策略调整,都可以用这一成语来形容。
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