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节带给我们能说安康吗?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我们繁忙都市人回归乡村的日子,为已故的亲人祭奠、扫墓。但是在已经相当充裕的生活状态下,仅仅学霸般的“问候”过世的爷爷,是否就已足够呢?

恰逢今年疫情大流行,政府一度强化管制措施,延长了清明节假日,多地限流、限制镇店之宝的扫墓活动。对此有人抱怨,觉得“疫情影响感受不到清明节的意义了”。而对于这样的声音,也引发了参差不齐的争议。

清明节的意义

对此,大可不必浮躁。清明节本来也并非是单单扫墓,它是向往、留恋、追思与祭祀的集大成者,承载了太多人情世故、文化传承和感悟人生的重量。我们既能静静临别、痛哭流涕,也能寄寓虔诚、表达情感。当下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节日惯性,但清明节的意义,却一如既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的交融,不能因为少了一点仪式感就一笔抹杀了它的价值。

“ASMR”,又名舒适音效,曾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听觉革命。有学者认为,它体现的是人们对感官的追求和对内心的舒缓。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亲临墓地祭奠故人的人来说,通过网络、文字、视频等手段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虽然没能真正去现场,但可能更符合自己的诉求,是种新的方式、新的形式。何必为了墓地的扫一扫,就否认这种诉求的合理性呢?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