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肠挂肚(拼音:qiān cháng guà dù),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惦念,放心不下。特指对亲人或重要事务的情感牵挂。
语义构成
该成语通过"牵""挂"两个动词与"肠""肚"两个内脏器官组合,形象表达内心被思念拉扯的状态。词性为联合式结构,古代沿用至今。
语法应用
- 作谓语:母亲为远行儿女牵肠挂肚
- 作状语:牵肠挂肚地等待消息
- 作定语:牵肠挂肚的思念
文学实例
元杂剧《冤家债主》首次记载"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红楼梦》二十六回强化传播:"人家牵肠挂肚的等着,你且高乐去!"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展现情感张力:"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
情感内涵
多指向具体生活关怀:饮食起居、出行安全等现实牵挂。区别于"朝思暮想"的强烈相见欲,语义更侧重持续担忧。常见于亲情语境:"儿行千里母担忧"。
语言特性
- 近义词:朝思暮想、耿耿于怀、春树暮云
- 反义词:铁石心肠、无忧无虑、漠不关心
- 英语译法:deeply concerned/be very worried about
- 变体形式:挂肚牵肠(元《西厢记》)、悬肠挂肚(《水浒传》)
使用规范
肚读dù(非dǔ),肠勿误写为"长"。现代语境保留中性偏褒义色彩,适用于正式书面与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