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起源、释义与文化传承

核心语义解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为先秦时期晋地民歌。诗句直译为今夜是何夜?得以遇见这位良人。“良人”特指丈夫或新郎,表达女子对新婚夫君的惊喜与倾慕。“今夕何夕”以反问强化忘乎所以的狂喜状态,因极度欢愉甚至遗忘具体日期。

诗歌背景与意象象征

全诗三章复沓,以“绸缪束薪”“束刍”“束楚”起兴。“束薪”为捆扎柴草,象征婚姻结合。《诗经》中“薪”多隐喻婚嫁,源于古代婚礼习俗:黄昏成礼需燃薪照明,故“束薪”引申为夫妇同心

“三星”指参宿三星,位置变化标志婚礼时间推进:

  • “三星在天”:黄昏参星现于东方
  • “三星在隅”:深夜移至东南
  • “三星在户”:夜半当户而照
暗示仪式从黄昏持续至半夜。

社会场景与艺术手法

学者考定此诗为闹新房时的戏谑歌唱。后四句“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以调侃口吻追问新人如何回应良宵,充满民间生活趣味。语言平淡却刻画生动,展现惊喜缠绵的新婚心理。

文化影响与后世化用

“今夕何夕”句式奠定文学表达范式,传递突如其来之欢愉,尤重男女情爱:

  •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表船夫对王子的仰慕,见于汉代《说苑》,系中国首部译诗
  • 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抒战乱重逢之慨
  • 张孝祥《念奴娇》“不知今夕何夕”写洞庭醉游超然心境

成语化与语义延伸

“今夕何夕”独立为成语,赞叹良辰,作宾语或分句。中性词,近义“良辰美景”,反义“寻常之夜”。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化用“良人去兮天之涯”,延续原诗离别意象。

语言考古与天文学佐证

三星所指历代有争:

  • 《毛传》主张全诗指参宿三星
  • 郑玄解读为心宿三星
  • 近人朱文鑫据天文规律提出三章分指参宿、心宿、河鼓三星,对应冬、春、秋三季婚期
此说科学重构古人观星计时逻辑,补文献之阙。

《绸缪》印证婚姻礼俗与自然崇拜的交融。其戏谑中的庄重、直白里的深婉,成为华夏爱情诗学母题。千年传唱证明:人类最原初的悸动,从不需要华丽修辞。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