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根据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拖延背后可能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而不仅是动力不足。研究指出,拖延的核心问题在于决策过程的「缺陷」。我们的大脑天生会评估不同选择的利弊,而这个过程中又会倾向于能即时满足的选项。例如,追剧能带来当下的快乐,而完成困难任务则能带来未来的解脱。虽然完成任务更重要,但因为等待时间太长,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眼前的快乐。
此外,拖延还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一项研究显示,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越多,拖延行为越少。这表明情绪调节可能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或提升结果效用来改善拖延行为。换句话说,情绪调节在减少拖延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克服拖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设定早于最终期限的个人截止日期,以避免习惯性低估任务所需时长。
利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全身心投入工作,5分钟休息)将工作分割成可管理的时间段,设定固定的休息时间,使工作更容易推进。
创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尽量减少干扰,防止在任务中途放弃。
适当的自我宽恕,避免因过去的拖延而增加压力和内疚。
理解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克服拖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