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造次(拼音:zào cì)为汉语词语。语义包含仓促、鲁莽、轻率、善辩、须臾等多元解释,具体含义需依语境判定。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历经语义分化,现代汉语中“轻率鲁莽”为最常用义项。
语义演变
古典文献用法
仓促匆忙:《论语·里仁》载“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强调君子于急促间仍守仁德。《后汉书·吴汉传》称“造次不能以辞自达”,描述人物仓促时言辞窘迫。
善辩才能:《汉书·王莽传》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借鬼谷子喻辩才,此处“造次”特指敏捷辩才。
片刻短时:陆游诗“学须造次常於是”指向须臾不离的治学态度,《后汉书·寇恂传》“造次未安”亦表短暂时间。
轻率鲁莽:韩愈诗“人皆讥造次”批判精卫填海的轻率表象;《三国演义》刘备斥张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直指其鲁莽行为。
现代汉语用法
现代语境中,鲁莽轻率成为核心语义。沙汀《困兽记》描述“田畴的鲁莽造次”,凸显人物行事草率。否定句式“不可造次”成为劝诫常用表达,如“此事关乎稳定,千万不可造次”。
应用实例
古籍例句
- 《魏书·礼志四》:“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治国不可片刻疏忽
- 元杂剧《杀狗劝夫》:“公事非同造次”——强调公务需审慎
- 明《喻世明言》:“造次如何好搅扰”——表冒昧打扰的歉意
现代例句
- 重大决策需反复论证,不可造次
- 他经历骗局后行事更为谨慎,不敢造次
- 宝玉失言后自悔“说得造次了”——《红楼梦》经典用例
语言特点
语法功能
作状语:造次行事、造次开口。作谓语:此举太过造次。作定语:造次之言。
语体特征
属书面语体,多见于历史文本与正式论述。日常口语中常被“轻率”“冒失”等替代。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冒昧、孟浪、唐突。
反义词:谦恭、审慎、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