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这是一个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蜀汉后主刘禅。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成为蜀汉的皇帝,直到263年蜀汉被魏国所灭。
故事发生在蜀汉灭亡后,刘禅投降魏国,被迁往魏都洛阳。在一次宴会上,魏国权臣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场的原蜀国官员都因思念故国而感到悲伤,但刘禅却表现出欢乐的态度,对司马昭提出的“是否想念蜀国”的问题,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这个故事反映了刘禅对故国的淡漠态度,以及对当前享乐生活的满足。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意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忘记或不愿回到原来的环境中。
刘禅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视为无能和昏庸的象征。他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为一个缺乏政治智慧和国民情感的君主。
此外,故事中的配角司马昭,通过设宴试探刘禅,展现了他的机智和政治手腕。而郄正,作为刘禅的臣子,虽然曾试图教导刘禅如何回答司马昭的问题,但最终未能改变刘禅的形象。
乐不思蜀的故事,不仅是对刘禅个人品质的批判,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情感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