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徐灵府《文子·九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虽然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的具体解释为:泰山是我国的名山,位于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施耐庵写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因为见识短浅而无法识别高水平人物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有眼无珠”、“视而不见”等,都表示缺乏识别能力。但“有眼不识泰山”偏重于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并且常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成语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鲁班有一个叫泰山的徒弟,因为手艺进步不明显被鲁班淘汰。然而,多年后鲁班发现集市上精美的竹制家具竟是出自泰山之手,鲁班感慨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见识短浅而无法识别高水平人物的情况,常用于自谦或指责他人缺乏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