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怎么读

踯躅,拼音[zhí zhú],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前;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基本词义包括:1. 徘徊不前;2. 用脚踏地。

详细解释:1. 以足击地,顿足。《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王先谦集解:“躑躅,以足击地也。”

2. 徘徊不进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马,流苏金鏤鞍。”明 陈子龙《小车行》:“叩门无人室无釜,躑躅空巷泪如雨。”

3. 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唐 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诗:“晚叶尚开红躑躅,秋房初结白芙蓉。”

踯躅、踟蹰、踌躇的区别:1. 踯躅和踟蹰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2. 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作思量、考虑的意思;3. 踌躇还有很得意的样子。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