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疵必报什么意思,睚眦必报

汉语成语“睚眦必报”拼音为yá zì bì bào,指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该词含贬义,形容人心胸狭窄、气量极小。其中“睚眦”原指怒目而视,引申为微小的仇怨;“报”即报复。

睚疵必报什么意思,睚眦必报

语义解析

“睚眦”由“睚”(眼角)与“眦”(上下眼睑接合处)组成,合称意为瞪眼怒视,象征极小的嫌隙。“必报”强调报复行为的必然性。整体含义为:即使是被瞪视一眼的微小仇怨,也必定施加报复。近义词包括“小肚鸡肠”“锱铢必较”,反义词则为“大度包容”“不念旧恶”。

历史溯源

成语直接源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战国时期,魏国范雎遭大夫须贾诬陷,被魏相魏齐拷打濒死。范雎逃亡秦国更名张禄,任秦相后掌权。须贾出使秦国时,范雎以穷困形象试探,须贾赠其绨袍。范雎揭露身份后,因须贾曾有赠袍之举而免其死罪,但要求魏国交出魏齐头颅,最终逼死仇敌。此事成为“睚眦必报”的典故核心。

文献用例

  •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描述公孙瓒苛待百姓、记怨忘恩的狭隘性格。
  • 宋代苏辙《论吕惠卿》:“凶悍猜忍如蝮蝎;万一复用;睚眦必报。”批判吕惠卿阴险记仇。
  •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以狐妖复仇自毁为例,警示“睚眦必报者戒”。

用法特征

语法结构为主谓式,作谓语或定语。需注意读音规范:“眦”读zì,非“cǐ”或“cī”;书写时“睚”不可误作“涯”。其贬义色彩在古今语境中一致,用于批判心胸狭隘、报复心重的行为。如现代例句:“他世故善妒,睚眦必报,无人愿与为友。”

文化影响

该成语揭示中国传统伦理对宽容品德的推崇。范雎“一饭必偿”与“睚眦必报”的双面性,体现恩仇必报的极端心态。金庸小说对此批判:反对滥杀无辜,但认可惩处恶人,反映现代思想对传统报复观的修正。西方神话中奥林匹亚诸神的“睚眦必报”性格,亦被用作人性狭隘的跨文化注脚。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