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悲怆与爱国情怀的交织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五言律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巧的格律,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及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悲愤。

杜甫的《春望》:悲怆与爱国情怀的交织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两句。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长安城在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国家虽破,但山河仍在,春天的城市却草木丛生,人烟稀少。这一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带来的破坏的悲痛。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战乱时局的感伤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人因感伤时事而泪溅花间,因恨别亲人而心惊鸟鸣,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这里的“烽火”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持久,而“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在战乱中家书的珍贵和对家人的深切牵挂。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绘了诗人因忧虑国事、思念亲人而白发渐疏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

《春望》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杜甫在战乱中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这些情感深深地体现在了这首诗中。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对时代、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