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其历史与现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期,有关明长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明长城的研究和数据采集。他们发现,明长城不仅仅是线性墙体,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层次性的“巨系统”。通过无人机拍摄,该团队收集了超过100万张明长城现状图像,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明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系统。这一系统为公众提供了全面了解长城的新途径,使长城不仅是文化和情感上的象征,更是身边可亲近的历史见证。
在青海省,明长城蜿蜒于崇山川谷之中,全长约363千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长城段落。其中,明长城(大通段)以其保存完整性和海拔高度(最高点接近4200米)而著称。大通段的明长城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墙体脉络清晰,雄伟壮观。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了抢险加固工程,并举办了长城保护专题培训班,以加强这一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
此外,明长城的保护和展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预计明年,将完成一项数据采集工作,通过高清图像展示明长城的全貌,分辨率接近厘米级。这一项目将使公众能够首次无盲区地观察到明长城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遗产。
然而,明长城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挑战。一些地区的明长城遗址遭到违法侵占,如红水堡周边的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显示出对这一国保文物守护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