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是什么意思,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是什么意思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指夫妻分手后不再互相憎恨,各自开启新的美好生活。该短语源自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

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是什么意思,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是什么意思

历史来源与出土文献

敦煌莫高窟1900年出土的唐代文献中包含多份《放妻书》(即离婚协议书)

《唐律·户婚》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意指若夫妻双方均认为无法共同生活,可协议离婚,不受处罚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其中一份《放妻书》的原文:

  •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
  •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
  •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原文内容与深刻含义

《放妻书》的开篇常追溯夫妻缘分,如“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感情不睦,则视为“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

文中不仅阐明离婚理由(如“二心不同,难归一意”),还包含对彼此未来的祝福。丈夫祝愿妻子再嫁“高官之主”,妻子也给予丈夫类似祝愿

部分协议还涉及具体安排,例如“三年衣粮,便献柔仪”,规定男方需在离婚后负担女方三年衣粮,类似今天的抚养费

唐代社会风气与女性地位

《放妻书》的存在反映了唐代相对开放的民风。敦煌出土的文献中还有《放夫书》,表明当时也存在丈夫入赘后,由妻子主导离婚的情况

一份《放夫书》样本记载,因家产问题(“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经亲属邻里评议(“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决定“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

这种离婚形式展现了唐代民间处理婚姻关系时的一些灵活性和某种程度的平等意识。

现代应用与文化影响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在现代常被引用,形容夫妻和平分手、好聚好散的态度

其核心精神是:既然相处不再愉快,不如坦然分离,免除互相折磨,各自追求新的幸福生活

此语不仅描述离婚状态,更倡导了一种告别过去、彼此祝福的豁达心态

与相关概念的对比

《放妻书》作为协议离婚文书,与“休书”不同。“休书”常是夫家单方面决定,而《放妻书》需双方同意及亲友见证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重点在于“解怨释结,更莫相憎”,强调释放怨恨、解开纠葛,不互相憎恨。“花开两朵,各自灿烂”等现代说法与之相似,均比喻分手后各自安好、绽放光彩。

该短语从唐代沿用至今,其背后体现的对待关系的理性态度与人文关怀,仍具价值。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