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是一个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其拼音为“yì”。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本义是木桩,后来引申为带有绳子的短箭,用于猎取鸟类。在《说文解字》中,对“弋”字的解释是“橜也,象析木衺锐著形”,即像一种下端尖锐的木棒。此外,“弋”字也是一个姓氏。
“弋”字的部首是“弋”,总笔画数为3画。在汉字结构上,它属于单一结构。五笔输入法中,“弋”字的编码是“agny”(86版)或“ayi”(98版)。在仓颉编码中,它是“ip”,而在郑码中是“hs”。四角号码为43000,统一码(Unicode)为5F0B。
在古代,“弋”字常用于描述用带绳子的箭射鸟的场景,如“弋获”表示射中并捕获鸟类。这个字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如《尔雅·释宫》中的“鸡栖于弋为榤”,以及《齐民要术》中的“以钩弋压下枝,令着地”。
“弋”字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含义和用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从最初的木桩之意,到后来成为狩猎工具的代称,再到成为姓氏,展现了中国汉字丰富的内涵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