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赋的意思是什么

永不加赋,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该政策的核心是固定丁银税额,不再增收。具体来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数被定为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人不再承担丁役。康熙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这意味着,对于新生人丁,不再征收钱粮;而且,丁银并不按丁计算,即使家庭中有多个成丁,也只需交纳一丁钱粮。

这项政策的背景是,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地税和丁银分别征收。由于清政府对人丁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导致人丁数量快速增长,许多人并未入户籍。这不仅使国家难以控制和管理这些人,还导致地方官吏和豪绅压榨贫苦百姓,造成社会动荡。为了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并巩固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此外,这一政策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摊丁入地制度的实施,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简化了赋税规则,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的可能性。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