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知之为知之的言辞,在《礼记·中庸》原文中就可以找到展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凡人不知而知之,其知也贼。知之为知之,其不知之也,知之为不知,其知之也不足。”不知道中庸经的人,也可以在这句话中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知之为知之,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知道了”或者“我知道了”其实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普遍的表态,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等等,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们是否第一时间就认定自己“知道了”,而忽略了“不知”也是很重要的体验和拓展呢?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原来我以前所学的,并不是真的所知,人类的认识是动态发展的,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知之为知之,其不知之也,这里的不知,是在后面的知识积累中完成的,完全不是被动接收和习得的,而是主动去追寻和认知的过程。
简单而言,知之为知之,是强调认知的主动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不断地汲取经验和知识的同时,要保持警惕和谦卑的态度,那么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探求生命本源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