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是中国古代农历中用来记载时间的一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天干由十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个天干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结合,形成一个六十年的循环,称为“六十花甲子”。
庚日指的是在这个循环中的第七天。每个庚日的周期为10天,即每过10天,就会再次出现庚日。例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都是庚日的具体表现形式。
庚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用于推算吉日、凶日、宜忌等,还与农历节气、节日等的确定有关。例如,三伏天的计算就与庚日密切相关。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中伏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庚日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法的独特性,至今仍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