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人间烟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道教中的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以此来表达他们脱离尘世的生活方式。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人有出世之意,即超脱世俗的追求。此外,它也常用来形容诗画之意高超,不同凡俗,有着超凡脱俗的意味。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性格孤僻,不合人群。
例如,在清代的《郑板桥集·前言》中,就有“这就使得画家们个个神游太初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描述,表现了画家们超脱世俗的艺术追求。同时,成语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气质,如“她的气质优雅,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
“不食人间烟火”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其中提到:“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这个成语蕴含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深刻含义,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以及人物性格的描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