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一处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的持续建造,直至元代才停止开窟活动。这些石窟分布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共计735个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是供佛和礼佛的殿堂,拥有492个洞窟,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窟内安置有彩塑。北区则是僧侣修行、生活和埋葬的场所,共有243个洞窟,内部无壁画和彩塑。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构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遗存。窟内不仅有佛教故事和佛像的描绘,还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手工业、音乐、舞蹈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中,出土了5-11世纪初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也代表了我国在4至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它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