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拼音:jì),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但其产生时代可能更早。稷的本义是一种粮食作物,具体指哪一种作物,历史上并无统一说法。有的资料认为稷是指谷子,有的则认为是高粱,还有的说法称其为不粘的黍。在古代,稷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尊称为百谷之长。
稷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它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帝王将稷视为百谷之长,因此奉祀为谷神,与土神合称为“社稷”,后来“社稷”一词逐渐演变为国家的代称。这种演变反映了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此外,稷也是一个姓氏。在汉字结构上,稷是一个形声字,从禾,畟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在古代文献中,如《说文》、《尔雅·释草》和《本草纲目》等,对稷的解释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现代对稷的理解,多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经过长期栽培选育,品种繁多,主要分为粘或不粘两类。稷在中国古代农业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影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