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在读书或学习时,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和细致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在句子中,囫囵吞枣可用作谓语、宾语、状语,含有贬义,用于形容读书或做事不认真、不求甚解的态度。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包括“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而其反义词则有“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这个成语在用法上是偏正式,常用来批评那些学习或做事马虎、不深入思考的人。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只是匆匆浏览而不深入理解,就可以用“囫囵吞枣”来形容他的学习态度。
成语的具体出处是《碧岩录》卷三中的一句话:“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从而衍生出“囫囵吞枣”这个成语。